查看原文
其他

张卫平:雁门关前,那些不灭的忠魂

2015-10-29 张卫平 太原道

声明:本平台昨晚转载的《1644宁武关大战:晋地的血泪与光荣》一文,虽然在作者信息栏中备注了“冬川豆”,但相关版权作者信息仍不全面并有疏漏,现补充如下:《1644宁武关大战:晋地的血泪与光荣》一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冬川豆种子不死”,作者为“执经生”。特此声明。


张卫平:雁门关前,那些不灭的忠魂


  本文作者张卫平,代县人,青年作家,供职于山西省作家协会山西文学院,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童年的小摇车》、《野魂》,长篇小说《白狼》,长篇散文《走马雁门》,文化专著《雁门边塞文化探源》、《代县文化图志》等,由他编剧的电影剧本《浴血雁门关》曾获得赵树理文学奖。

登上雁门关关楼,遥望苍茫群山,心中会漫漫涌动起一种久违了的感动。夕阳正沉向远山,冷风挟带着远古的羌笛声直面而来,耳边似隐隐听到了那一波一波滚滚而来的喊杀声……

雁门关似乎天生就是为战争而生。刀与刀的碰撞,迸溅的除过火就是那生命的鲜红。雁门关不相信眼泪,雁门关遵循的是胜者为王的道理。一个王朝在雁门关前倒下,另一个王朝随后在雁门关上挺立起来。雁门关上始终刮着强硬的北风。

公元前456年,雁门关上上演了一出战国版的《鸿门宴》。赵国国君赵襄子为了夺取其姐夫代王的江山,精心策划了这起冷酷无情的屠杀。那本是一个秋高气爽的好日子,雁门关上照耀着和平的阳光,心情也像阳光一样灿烂的代王应邀来到雁门关。赵襄子早已摆好了酒宴,酒杯里的假惺惺流得一地都是。一个是姐夫,一个是小舅子,代王被小舅子的甜言蜜语灌得昏头涨脸,欢快而融洽的笑声将代王的卫士们一个个击倒。该是收场的时候了,赵襄子的一个眼闪,厨人们操起铜斗扑向各自的目标。脑浆迸裂,血肉横飞……没有抵抗的屠杀干净利落。代王端着酒杯倒在血泊中,听到噩耗的代王夫人磨笄自杀,一个立世上百年的王国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倒在雁门关的山头上。

沿着雁门关山头往东走,在那个不起眼的山头上,还依稀能寻找到代王庙的遗痕。山坡上林草丰茂,代王夫人磨笄自杀的石头就隐没在烂漫的野花丛中。放羊的小孩无忧无虑地躺在草坡上,头顶上的山鹰盘旋着飞向远方。小孩一点也不知道,他身后的石头旁曾是一个古老王国的最后归宿。


█ 1907年法国汉学家沙畹拍摄的雁门关



█ 另一张从稍远处拍摄的雁门关,拍摄时间及拍摄者不详



█ 民国时期的雁门关



█ 从雁门关的另一侧看关楼

公元前201年,雁门关上燃起了滚滚的狼烟。匈奴单于冒顿趁秋高马肥之际,率40万铁骑大举南侵。那是怎样的一种气势啊,明晃晃的弯刀遮蔽了太阳的光芒,隆隆的马蹄声震得大地都心惊胆颤。汉高祖刘邦的哥哥刘喜弃官南逃,韩王信在马邑被迫投降。匈奴铁骑越过雁门关天险直扑汉都城长安。汉朝举国震惊。汉高祖刘邦调集30万汉军东渡黄河北击匈奴。匈奴且战且退,退出雁门关与汉军形成对峙局面。这是汉朝立国之初最为重大的一次战役。敌对双方的70万大军陈列于雁门关内外。万马嘶鸣,杀气冲天。

这时一个小村庄出现在历史的视野中。汉军最高统帅汉高祖刘邦率幕僚驻扎于雁门关下一个叫古城村的村庄里。谋士们劝刘邦乘汉军气势正盛,一鼓作气,除掉匈奴这个汉王朝最大的心头之患。刘邦被谋士们的言论吹得忘乎所以,以为匈奴真的不堪一击。

汉军中一个不为人看重的谋士娄敬拦住了刘邦出发的马头。娄敬认为匈奴主力未遭重创,此时出关恐对汉军不利。正在兴头上的刘邦哪能听进娄敬的逆耳之言,一声令下,娄敬被投于古城村的死囚牢里。

正如娄敬所料,汉军一出关便中了匈奴的计谋。汉军一路追击,至大同白登山附近,突遭匈奴40万精锐铁骑的团团包围。铺天盖地的喊杀声吓得刘邦魂飞魄散,密密麻麻的匈奴骑兵将汉军围得水泄不通。时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山坡上到处是死伤的汉军将士。后悔莫及的刘邦陷入上天无门入地无术的绝境。

谁也不知道此时关在古城村里的娄敬在想什么。这个一直不走运的倒霉蛋,一点也没有想到,此次雁门关遭厄竟是他一生好运的开始。汉高祖刘邦靠陈平计死里逃生后,首先想到的是关在雁门关下古城村里的娄敬。为了表示对娄敬的敬意,刘邦除封娄敬为建信侯外,还赐娄敬为刘姓。更为重要的是,当刘邦因匈奴不断骚扰而再次问计于娄敬时,娄敬想出了一条只有娄敬才能想出来的绝妙好计:把刘邦的女儿嫁给匈奴单于冒顿。女婿总不致于不给老岳父一点面子吧。至于将来,那就更平安无事了,外甥再坏也不致于上门追杀舅舅。

一个影响中国历史上千年的和亲政策就在娄敬诙谐的谈笑中成为永远。历史似乎就是一句玩笑话。开这句玩笑话的娄敬已成为一个遥远的过去。不过关押过娄敬的古城村还在。

古城村已看不出远古城堡的一点痕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村民们将时光码放得齐齐整整,浓妆艳抹的现代商业气息正充斥到古城村的角角落落。2000多年前的那场战争已成为村头老人们嘴里的一个遥远神话,刘邦以及算计了刘邦女儿的娄敬,都成了老人们消磨时光的一道下酒菜。

把视线再次拉到雁门关上。公元396年8月,历史再次聚焦雁门关。雄才大略的拓跋跬趁后燕国内大乱之机,起兵40万南下中原。雁门关上旌旗蔽日,鼓声如雷。雁门人李采亲率5万精骑为前锋,一路过关斩将,势如破竹。雁门关一失,后燕北大门洞开。乘势入关的北魏大军前后绵延20余里,刀光闪闪,杀声震天。后燕全线溃败。至晋阳,两军再次展开昏天黑地的厮杀。后燕全军覆没。后燕王国遭到致命一击。摇摇欲坠的后燕大厦支撑不到一年便颓然坠地。北魏统一中国北部。一个新的王朝崛起在雁门关上……



修复之前的雁门关


走下雁门关关楼,你随处可见破败的古碑、残缺的汉瓦。关城的城基上已长起没膝的野草。日落前的晚霞给整个雁门关涂上一层凝重的色彩。抓一把脚下的泥土,里面渗透的是一代一代戍关将士无限的忠诚和勇气。“数年风土塞门行,说着江山意暂清。求取罢兵南北去,满楼苍翠足平生”。老于边事的范仲淹似乎也厌倦了战争,那些普普通通的戍关将士又何尝不厌倦战争呢?戍关的将士们已长眠于雁门关脚下,但其忠武的英魂就像雁门关前那两根孤傲的石旗杆一样,将永远矗立在雁门关上。“落日眠衰草,寒风咽断溪。烽烟今久静,凭吊尚凄凄。”吟着这些伤感的诗句,我们的眼前会走马灯似的走过李牧、李广、李左车、牵招、薛仁贵、李克用、杨家将等叱咤一时的人物。

李牧是战国时期守卫雁门关的著名战将。司马迁老先生曾在《史记》中深情地写道:“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李牧依托雁门关天险,多次打败来犯的匈奴。有一次匈奴来犯,李牧“佯北不胜”,等匈奴大队人马进入伏击圈后,李牧大军四面出击,“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楼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赵悼襄王时期,李牧被调入雁门关内,攻燕抗秦,屡有战功,被封为武安君。赵王迁七年,秦使大将王翦攻打赵国。李牧率兵拒敌,秦人不得入。后秦使反间计,一代名将被屈杀于阵前。李牧死后三月,强盛一时的赵国走完了自己最后的岁月。

李牧祠就建于雁门关天险门外,从现存的遗址看,整个建筑规模宏大。山门前有石砌平台,上竖石制旗杆1副,配设石狮1对。正中左右各筑踏朵台阶,并配以石雕石栏柱石栏板。山门两旁建有钟鼓二楼。祠院分前后两院,前院两侧为厢房,正面过殿供奉李牧塑像,背面是韦陀像,过殿两侧留过道,设东西库房。后院正殿为大雄宝殿,供有一佛二菩萨。正殿左为方丈,右为祖师堂。在主殿东边,顺台阶而下有兵洞多间。祠内挂傅山对联一副。“重台唱法祥云遍覆菩提树,莲台传经瑞口光临极乐天。”现除后院正殿外,其余建筑均已毁。断碑残基,更增添无数凄怆。



█ 修复之后的雁门关

牵招是曹魏时期的雁门太守。当时的雁门是曹魏政权防御鲜卑的北部重镇。牵招一方面加强雁门关建设,巩固边防;一方面教郡民以战阵,积极备战。鲜卑一来进犯,牵招便率兵迎击,鲜卑屡被击败。牵招还抓住鲜卑贵族之间的矛盾,弱化鲜卑力量。时鲜卑大人步度根因与轲比能矛盾激化,自率3万余户前来归附,牵招令其还击轲比能。同时牵招亲自率大军出雁门关北伐鲜卑,于大同西大败轲比能。边关遂安。牵招守卫雁门十二年,威震边塞内外,是三国时期最杰出的边郡太守之一。


█ 雪后雁门关

薛仁贵是唐朝名将。唐开耀元年,薛仁贵以右领军卫将军衔出任代州都督。薛仁贵骑白马、穿白甲,骁勇善战,名重长城内外。一次突厥来犯,薛仁贵率大军陈列于雁门关前。突厥问唐将是谁?周围人说是代州都督薛仁贵。突厥首领说,不是说薛仁贵死了吗?怎又复生?薛仁贵脱下头盔让突厥细看。突厥大惊。薛仁贵率兵进击,突厥大败。

此外还有李广、李克用、杨家将以及更多无名的将士,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在雁门关上抒写了一曲壮烈的忠勇之歌。雁门关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自己的身姿才显得那么雄壮、伟岸。



点击文字链接,阅读推荐内容:

大地的伤口——你所未见的山西长城

老兵不死(上):山西长城的32个经典地标(1至16)

老兵不死(下):山西长城的32个经典地标(17至32)

张卫平:走近雁门关,走进历史深处那一页

名震天下宁武关

楹联伴君访山西

宋金词里看山西

山西十大经典人文名胜地标

拆开应县木塔给你看,令人震憾的匠心营造

中国雕塑的长城——1930年代的云冈石窟

云冈再发现——开启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

晋阳地下壮观——北朝晚期壁画艺术巡礼

如翚斯飞——山西唐代建筑上的斗拱

林徽因与汾阳灵岩寺那尊撼世奇绝的大佛

追寻梁思成、林徽因足迹之汾阳篇

巍巍太行走八陉,纵览天下之脊的壮美与峻伟

塞北风来满眼秋——右玉秋色盛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